「海沒有記憶,但也可以說海有記憶,海上的浪和石頭,都必然存在著時間的刻痕。」
朗讀
40
陳世川:用書本象徵信念、以朗讀發動革命
09/04 2018
陳世川:用書本象徵信念、以朗讀發動革命

7月的一個艷陽高照的正午,一群年輕人,群聚在華山文創園區的紅磚區廣場上,拿著書、標語與布條,奔跑了起來。居中領頭的白衣女孩神情急切而堅毅,身後的同伴則高舉著「READ READ READ!」看板,在高溫熱浪中,他們揮灑著汗水,身體力行地詮釋出一場革命抗爭的場景。

這是平面設計師陳世川Gelresai Chen,為今年華文朗讀節主題「讓想像力自由」,所設計出「帶著書本上街頭」的主視覺畫面。為此,他特地找來好友如演員李劭婕、導演蘇三毛、音樂人郭耿銘、吳雋然、吳穎然及20多位群眾演員來協助拍攝,由知名攝影師陳又維拍攝,以1968年法國青年革命為意象發想,堅定地表達出本屆朗讀節的行動宣言:「年輕人將以朗讀發動革命,掀起書業的社會運動!」

態度,一眼就要決定

2012年,從1969年胡士托音樂節為原型發想的國片《騷人》,華麗頹廢、復古卻科幻的電影劇情與平面海報設計,都大大地擾動了當年以時下流行素材為主的電影圈與設計界。而海報設計者——牽猴子整合行銷簽約設計師陳世川,也因此備受矚目。

相較於傳統平面設計,陳世川擅長透過破格的字型與構圖,讓畫面充滿動感張力,從電影《我的少女時代》、《刺客聶隱娘》,到原住民歌手桑布伊的專輯《椏幹Yaangad》封面裝幀、盧廣仲《What a Folk!!!!!!》演唱會海報設計,都可看出他的獨特手法與對設計的態度。

今年華文朗讀節以「1968 書業革命」為主軸發想,主辦單位青鳥文化為此央請陳世川,請他延續《騷人》的海報風格,為朗讀節設計主視覺,期待能讓讀者一看到畫面,就能重返那個自由喧囂的年代。

「1960 年代離我們不算太近,要找到那個時代和當代台灣的連結性,態度是關鍵,」陳世川指出,一開始為了表現出「革命」「反叛」的意象,他曾在網路上以關鍵字「五月風暴」「1968」閱覽了大量圖片與文章。想過「復刻」60年代的學生嬉皮,但覺得連結性不夠,共鳴感不大;也參照了近年台灣幾場大型社會運動的畫面,又覺得畫面太雜亂,很難凸顯主體。

幾經思考後,他決定請周遭有「革命精神」和「嬉皮態度」的好友,各自帶一本自己的書到華山,出演設計場景。他只要求演員穿素色的衣服,至於選書和風格打扮,則保留給他們各自發揮。「結果有人特地帶了很精美的原文書,但也有人帶平常看的漫畫,」陳世川帶著「真拿他們沒辦法」好氣又好笑的說。

革命,從生活做實踐

透過陳又維的掌鏡,兩人默契十足,很快就拍到想要的影像畫面,經過一週的微調,他推出兩個版本:「主視覺」及「角色款」。主視覺以「帶著書本上街頭」,他讓眾人手上拿著書,高舉布條向前奔跑,乍看不是那麼寫實,卻是為了強調出 1960 年代的理想性。角色款則是讓主要演員坐在人群中低頭閱讀。針對隱含的違和感,陳世川說,一般人平常不會這麼做,他這樣的設計有一點是要呼應現代「低頭族」,但卻是在不尋常的地方做著不尋常的事。

主視覺版的視覺焦點,是由外型甜美出眾的演員李劭婕擔綱,她是橫跨劇場、影視的知名實力派演員,有許多經典的舞台劇作品如《Re/turn》、《K24》等,也曾出演電視劇《一把青》和電影《引爆點》,但其實私底下卻是個會為了研究角色而大量做功課的重度閱讀者,也是個革命的日常實踐家。「革命這個名詞可能對很多人來說很遠,可對我來說很近。」李劭婕舉例,比方有人反對讓導盲犬上捷運,但應該要有人能為視障者的需要挺身而出,這對她而言,就是微小卻重要的革命。

陳世川說,會找這些朋友來演出主視覺,主要也是因為他們平時的生活態度都很像60年代的嬉皮,儘管他們不像是一般人印象中,高唱愛與和平的歐美嬉皮,比較關注本質、土地,但還是有些相通性,比方都會為了社會正義、反殖民主義而站出來。

反叛,是刨根探尋歸屬

陳世川堪稱當下台灣電影圈最炙手可熱的平面設計師,近年發行的國片中,近半數的海報設計都出自他之手。這次友情跨刀朗讀節革命意味濃厚的海報設計,當被問及成長過程中有沒有革命、很想起而改變的階段?他想了半晌,才說,自己最接近「反叛」的時候,應該是之前做音樂的時期。

出身台東縣卑南鄉魯凱族的他,小時候的成長環境不被允許說族語,在學校也是學中國的歷史,但為什麼要學?課堂上老師教如何區分原住民那時被官方分類的稱呼,他也感到不舒服。但當時卻說不上來為什麼。

後來開始彈吉他、寫歌,得到很多外界肯定後,陳世川反而萌生了想要回歸本質,創作族語歌的想法。「那時部落的歌謠多半是古調或那卡西,或者是西洋、華語流行歌,沒有人創作族語歌,年輕時有很大的理想抱負,就希望能好好寫一張族語專輯,」他說。

可是部落母語沒有文字,都是靠口耳相傳,而那時的陳世川不會說魯凱族語,便只能先創作中文歌詞,把它讀給外婆聽,再請她翻譯成族語,他也只能硬是用拼音的方式記下來,沒想到外婆漢語也聽得一知半解,兩人猜來猜去,最後歌是做出來了,但歌詞意思都是錯的。不過他和外婆,卻有了一次很難忘的世代共讀經驗。

「直到我發第二張專輯時,找了一位族語學者翻譯,這件夢想才算成真,而整個製作過程也讓我很有歸屬感,」陳世川說,比起上台表演,他更喜歡幕後創作,而現在把重心放在平面設計,也是因為從中找到歸屬感,「那個歸屬感是:你認同,也找到價值,即便還在摸索,但就可以一直做下去。」

相較於作品常給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特色,陳世川本人卻是質感而內斂,在電腦繪圖普及的當下,他仍堅持手繪打稿、在筆記本上素描。「對,我的確是老派,」他笑著大方承認。但其實他一筆一筆繪出的,是被他的設計強度所衝擊的時代。(文/洪辰芳、史野比塔、攝/張普熏、牽猴子提供)

指導
主辦
執行單位
合作單位
贊助單位